渔歌子的问题```````急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3 06:30:36
西塞山前白鹭飞,

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
青箬笠,绿蓑衣,

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
文中描绘了哪些东西来表现出什么人物的形象?

我的简单:
一个人,在下雨的时候,披蓑戴笠钓鱼

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
唐·张志和《渔歌子》
[今译] 白鹭在西塞山前飞翔,鳜鱼游荡在桃花片片的流水中。
[赏析] 清末刘熙载称:“张志和《渔歌子》‘西塞山前白鹭飞’一阕,风流千古。”(《艺概》)西塞山,即今浙江湖州市磁湖镇的道士矶。江南水乡,每到春天,白鹭齐飞,鳜鱼肥美,而片片桃花,落在溪中,随水而流,景色极为优美。细审此词,作者无意雕饰,仅仅是用自己的话把自然摹写下来,已成一幅好画。真是深永于平易,寄幽趣于冲淡,在美学上达到极高的造诣。
[原作] 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
这是流传千古的一首词,开文人《渔父词》先河。词中描写了美丽的江南春景,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,寄托了对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。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”,词的开篇便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天的山光水色。西塞山前,白鹭鸟在空中盘旋,在桃花盛开的时候,湖水上涨,湖中鳜鱼欢蹦乱跳,充满生机和活力。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,最后三句推出作品中的人物——渔翁。渔翁头戴青色箬笠,身披绿色蓑衣,尽管刮着风,下着雨,但他依然垂钓,乐而忘归。“不须”二字,用语果断,表明渔翁的执着。这位渔翁在整首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,使画面十分鲜活,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。前边的景为他所见,水中的鳜鱼为他所想钓,当然其志不在鱼,而在于山水之乐,在于追求远离世俗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脱。张志和早年为官,肃宗时曾做翰林待诏,后来坐事被贬,隐居江湖。自称“烟波钓徒”。那么词中的渔翁不就是词人的自画像吗?他是在欣赏美景,还是在欣赏自己呢?这首词的画面感极强,后世不少画家画“垂钓图”都从中受到启示。你看这里有青山、白鹭、桃花、绿水、青箬笠、绿蓑衣,色彩鲜明;又有鹭飞、花开、流水、鱼跃,极具动感,有声有色。我们知道张志和多才多艺,他本身就是位画家,对他来说诗笔就是画笔,他饱蘸情感为我们描绘了这幅极具神韵的湖山春钓图。这首词纯用白描手法,不事雕琢,质朴自然,音节响亮,富于民歌情趣。

【唐】张志和-渔歌子

西塞山前白鹭飞,②
桃花流水鳜鱼肥。③
青箬笠,④